12+ 青少年

為什麼我還是放不下?三種令人窒息的代間關係捆綁!

2024-01-14

你覺得下面三個選項哪一個比較接近你和家人的關係?

 

 

A.掌控型:

家人把你的成敗當作是自己的成績單。你常常會覺得失去自由,沒辦法自己做決定,甚至會以家人的決定作為決定,時間久了以後,你甚至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想要活成什麼樣子。

B.共生型:

家人和你之間的界線模糊不定,你可能沒有辦法擁有自己私人的空間、物品、甚至是情緒,表面上你可能會覺得跟家人的關係很緊密很好,但不知道為什麼內心就是有一種孤單的感覺。別人都以為你跟長輩之間情同朋友或兄弟姐妹,但只有你知道心裡空空的。

C.愧疚型:

你要為家庭付出,才是一個好孩子,即使你很疲憊了,也沒辦法好好休息,因為只要一休息就會升起滿滿的罪惡感,你很害怕,只要自己不努力了,就沒有價值了。

 

如果你是這三個任何一個,或者是你是這三個的組合,那該怎麼辦呢?不論你是哪一種類型,你可以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分清楚什麼是自己的需要,什麼又是家人的需要?例如,你現在正在找一份穩定而且高薪水的工作,這個是你想要的,還是家人想要的?

 

三種代間關係對孩子的影響

這三種代間關係—掌控型、共生型和愧疚型—都揭示了家庭內部不同的動力和相互作用方式,對家庭成員的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產生深遠影響。

 

1. 掌控型關係:

在這種關係中,父母對孩子擁有高度的控制權。孩子的行為、決策、甚至是個人的志向和願望都受到父母嚴格的監控和指導。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學會了達成父母的期待和標準是首要任務,這往往會壓抑他們自我探索和個性發展的機會。長期處於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可能會發展出服從性的性格,或者在成年後對自主性和獨立性感到掙扎。

案例:父母要求孩子放學後立刻回家,限制孩子社交生活。

小明是一名高中生,他的父母對他的生活控制得非常嚴格。他們要求小明放學後必須立即回家,並嚴格限制他的社交活動。他們認為這樣可以讓小明更專注於學業。結果,小明雖然學業成績優異,但在社交技巧和獨立性方面卻顯得欠缺。他常常感到孤獨和壓抑,因為他沒有機會像其他同齡人那樣自由地交友和體驗生活。

 

2. 共生型關係:

共生型關係是指父母與孩子之間界線模糊,缺乏適當的獨立性和個人空間。這種關係中的父母和孩子可能在情感、思想甚至是日常生活的決策上高度依賴對方,以致於難以形成獨立的自我認同。這樣的關係常見於過度保護的父母和過度依賴的孩子之間。長大後的孩子可能在建立健康的人際關係和獨立生活方面遇到挑戰。

案例:父母與孩子共用房間、衣物,孩子需承擔父母情緒。

小嬅與她的媽媽關係非常緊密。他們共用同一間房間,甚至經常穿著相同或相似的衣服。媽媽經常向她傾訴自己的情感問題,使小嬅感覺需要對媽媽的情緒負責。這導致小嬅在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和獨立生活方面遇到了困難。她習慣了在所有事情上都依賴媽媽的意見,從而缺乏自我決策的能力。

3. 愧疚型關係:

在愧疚型關係中,孩子擁有較多的掌控權,但這種掌控往往伴隨著強烈的內疚感這可能發生在家庭動力中孩子被迫擔負過多責任,或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低,讓孩子感到他們需要對父母的幸福和福祉負責。這種關係模式可能導致孩子在成年後經常感到對父母的責任和債務,很難為自己的需求和願望設定優先順序。

案例:孩子想自己生活但內疚「不孝」,難以表達需求。

小李是家中的獨子,他一直在努力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儘管小李想要搬到另一個城市發展自己的事業,但他卻感到極大的內疚,因為這意味著要離開照顧年邁的父母。每當他嘗試表達自己想要獨立生活的願望時,他都會感到自己是「不孝順」的。這種深刻的內疚感讓他難以為自己的需求和夢想做出決定,常常陷入為自己還是為家庭而活的掙扎中。

 

怎麼辦?五大代間工具包

如果你曾經是這樣的孩子,或現在還在這種模糊不清、放不下的家人關係中,高幼萱心理師提供了5個因應策略,陪你一起試試鬆脫家人的綑綁與糾結!


 

  1. 覺察自己的不舒服感受首先,重要的是「感覺到痛」!要意識到自己在這些關係中感到的不適。是否感到壓迫、窒息或失去自我?這種自我覺察,是理解和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2. 思考自己真正的需求明確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是建立健康關係的關鍵。這可能需要時間去探索和確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問問自己:你在這段關係中,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如果不管父母的期待,你渴望什麼?
  3. 設法與父母溝通,表達自我需求好拉我知道很難,所以我提供幾個有創意的方法(熊按)――寫信或電子郵件、第三方介入、情景假設(與父母分享一個類似情境的故事或例子,來引導他們理解你的立場。這種間接的方式有助於他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問題。)或情緒日記(記錄下與父母互動時的感受和想法、可用圖文、歌曲、影片等等形式隱喻之)。
  4. 找人傾訴與求助真的不行的話,有時候,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是非常必要的,這裡可找到高幼萱心理師諮商或安排家庭會談。
  5. 給自己時間成長,在安全範圍內試著轉變聽起來像廢話,但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改變不會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耐心。在嘗試改變時,為自己設定安全的界限,並給自己時間去適應和成長。

 

當我們面對家庭中的掌控型、共生型,或愧疚型關係時,往往會感到無力和困惑。但是,重要的是要認識到,我們有權選擇如何回應這些關係。無論你發現自己與家人的關係更接近哪一類型,或者是這三者的複雜混合,第一步都是一樣的:先認識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他人,但我們可以選擇如何對待自己,以及如何與我們的家人互動。透過覺察自己的感受、清晰地界定自己的需求、嘗試與家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尋求專業的幫助,以及給予自己成長和轉變的時間,或許可以漸漸地找到更健康、更平衡的方式來處理這些關係。這是一個既艱難又值得的旅程。讓我們帶著勇氣和希望,一步步地向前走。

 

Youtube Podcast連結 https://youtu.be/dEs0pFj56xI

˄